2025年10月29日,德州扑克大小-德州扑克攻略
副院长、金融学讲席教授张晓燕受邀参加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——北交所平行论坛“创新 合作 开放——全球经济重构中的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”。会上,张晓燕发表“AI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”的主题演讲。

图为会议现场
张晓燕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家关于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重大部署。从2021年提出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,到2024年明确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”的资本导向,再到2025年构建与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,我国政策持续优化,目标2027年建成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求更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。这一系列部署不仅体现了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,更展现了通过金融赋能科技、以科技引领发展的国家战略智慧。

图为会议现场
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,张晓燕分析了全球科技竞争新态势。她提到,美国通过《人工智能行动计划》将人工智能视为维护全球技术主导地位的重要工具,而中国则发布《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系统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。在这一背景下,她提出三大结构性变革正在催生科技创新新需求:核心技术政治化催生自主可控型科技创新,产业链去风险化倒逼产业升级型科技创新,竞争规则重塑化要求规则适应型科技创新。
张晓燕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。她指出,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5%,与发达国家60%至70%的水平存在明显差距。究其原因,大量科创企业在完成基础研究后、迈向商业化开发的关键阶段陷入融资困境,政府前期资助逐步退出,而商业资本因风险过高多持观望态度,致使该阶段融资占比不足6%,成为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瓶颈。根源在于传统金融模式与科技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系统性不匹配,科创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、长周期和高不确定性特征,而资金供给方则依赖于抵押物和历史现金流等审慎风控逻辑,二者难以有效适配。
张晓燕重点介绍了AI如何赋能科创企业融资。一方面,通过生成式AI辅助融资材料准备、技术壁垒分析、投资人智能匹配等显著提升融资效率;另一方面,AI能够以数据信用替代不动产抵押,将企业的经营活动、技术潜力等转化为可量化的资本,破解科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她表示,这一变革为轻资产优质企业打开融资大门,有效疏通金融活水流向科技创新的渠道。

图为张晓燕
展望“十五五”时期,张晓燕提出,AI将在价值评估、风险管理和金融服务三个维度重构科技金融生态。通过IP价值量化、另类数据分析、技术路径识别等手段,AI能够为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以及量子科技、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提供更加精准、高效的金融支持。以AI赋能现代金融体系,将切实推动资本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”,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金融基础。